西陵導游詞 模板1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1908個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有235位用戶喜歡。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您來清西陵觀光游覽,我是導游員×××,旅途中您有什么意見和要求盡管提出來,我愿竭誠為您服務,我們今天的日程是這樣為大家安排的:首先參觀泰陵,中午到行宮就餐,下午參觀崇陵。
泰 陵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規(guī)模最大,堪稱首陵。這是一處清朝盛世時期遺存下來的古建群體,從它的選址、規(guī)劃,布局都反映出當時國家的強盛以及政局的穩(wěn)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術,傳統(tǒng)工藝等方面也都非??季俊?/p>
當代建筑學家講,泰陵是一處典型的風水寶地的模式。站在大紅門前五孔橋上環(huán)顧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連綿起伏的永寧山,為靠山,酷似屏障。永寧山是太行山的余脈,與東陵的昌瑞山屬于同一脈系,此山從山西過來,如巨龍橫臥中原;大紅門兩側(cè)的東、西華蓋山為天然門戶;九龍、九鳳山為環(huán)護左、右的低嶺;南面形態(tài)端莊的元寶山,為泰陵的朝山;在中間廣闊的平原上座落著泰陵輝宏壯麗,錯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從五孔橋下流過,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與山水相稱,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這里充分體現(xiàn)出來,同時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學家巧奪天工的高超藝術。正如美國景觀建筑學權威西蒙德先生所說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預定的一條不能改變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國人在他的世界里獨自徘徊時有友好的大自然來引導他拜謁上天和祖墳。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地方,風景會真正成為建筑藝術材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季?,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宮廷格局,按禮制的需要而規(guī)劃設計。以神道為中軸線貫穿南北,主體建筑安排在中軸線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宮座落在中軸線的末端,居中當陽,其余建筑沿中軸線次第排開。這些建筑都以準確的尺度,適宜的體量,斑斕的色彩,靈活巧妙的手法進行配制和空間組合,使陵寢的紀念性、禮制性主題有條不紊地展開并不斷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泰陵設三架,無論是從數(shù)量還是排列形式上都獨具一格。一架面南、兩各東西,與北面的大紅門形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規(guī)制完全一樣,均由66塊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結(jié)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寬31.85米,為五間六柱十一樓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個部位還雕有豐富的紋飾,畫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動,雕工細膩,玲瓏剔透,生機盎然。這在中國歷代帝王陵墓中尚屬孤品。成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最具有價值的建筑之一。
整個陵區(qū)注重對門的處理,門既可作為出入之用,也可截斷空間界面。大紅門是進入陵區(qū)的總門戶,單檐廡殿頂,看上去質(zhì)樸、凝重、敦實、穩(wěn)重,視若騰龍偃臥,鎮(zhèn)守陵前。兩側(cè)有42華里的風水墻,逶迤延展,包護陵區(qū),愈發(fā)顯出大紅門的莊嚴氣派。
具服殿獨成一院,是供后代皇帝、后妃來謁陵祭祖時更換衣服的場所,沿續(xù)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內(nèi)有凈房,類似于現(xiàn)在的洗手間,內(nèi)有繡花墩馬桶。而今為了方便游人,在凈房的旁邊建有一座水沖廁所。
碑樓內(nèi),矗立著兩統(tǒng)巨大的石碑,每統(tǒng)碑重56.55噸,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著雍正皇帝生前的豐功偉績,大約五千字,這是一部給雍正歌功頌德的重要資料。
走下七孔橋,可見在神路的兩側(cè)對稱排列著的雕刻精美的石望柱、石獅、石象、石馬、武將、文臣等五對石像生。
望柱為六角形石柱,柱身雕流云紋飾,底部為六角形的須彌座。在宋代以前,石望柱置于墓道的最前面,為主要建筑,因為明、清陵時石牌坊作為陵墓前主要建筑,所以石望柱退居次要位置,純屬裝飾。
石像生是設置在陵墓前的由石人石獸組成的石雕群,來顯示死者生前的地位,身份。泰陵原來并未安設石像生,乾隆登基后,認為陵寢不設石像生,與典制不符,想在此泰陵增設石像生,而臣工們(風水大師:高其悼、洪文瀾)則堅持:“泰陵甬道,系隨山川之形勢盤旋修理,如設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齊安設,而甬路轉(zhuǎn)旋之處,必有向背參差之所,則于風水地形,不宜安設”。所以泰陵不設石像生并非違備典制,而是與風水有關。乾隆建議將大紅門,龍鳳門向南展拓,于是臣工們尊旨赴現(xiàn)場審核了原有計劃并向乾隆奏議:“大紅門正在龍蟠虎踞之間,護北面隨龍升這旺氣,納南面特朝環(huán)抱之水,前朝后拱,天心十道,時天造地設之門戶,不便展拓向外,況石像生之設,古制未詳,無大關典禮之處,似可毋庸添設”。一言九鼎的天子,面對臣工的據(jù)理力爭,也無可奈何,于是在奏折上批道:“知道了”。此事不了了之。事隔幾年,乾隆舊事重提,最終在1748年,大臣拗不過皇帝,在泰陵前安設了五對石像生,這樣就失去了龍鳳門橫陳為底景的依托,而又失去了石像生拱衛(wèi)迎候于門前,聚巧形而展示的效果。所以泰陵石像生在所有建筑中是一個敗筆,但由于臣工們極端負責的態(tài)度與皇帝的據(jù)理力爭,所以也未傷及大雅。
西陵導游詞 模板2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1806個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有213位用戶喜歡。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于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面積達800余平方公里。這里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tài)雄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guī)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qū),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皇帝覽奏后十分高興,也認為這里“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于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jīng)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guī)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清西陵有規(guī)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一處環(huán)境幽雅、風景秀麗的游覽勝地。在方圓200華里、面積800平方公里的陵區(qū)內(nèi),有華北地區(qū)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nèi)外,栽植了數(shù)以萬計的松樹,現(xiàn)在這里有古松1.5萬株,青松幼柏20余萬株,陵區(qū)內(nèi)松柏蔥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xiàn),儼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
陵區(qū)內(nèi)千余間宮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氣勢磅礴。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現(xiàn)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著雍正及他的皇后孝敬、皇貴妃敦肅。雍正皇帝的泰陵,位于永寧山主峰之下,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泰陵是西陵的主體建筑,規(guī)模大,體系完整。西陵以泰陵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東西兩側(cè),規(guī)制與清東陵基本相同。過一座聯(lián)拱式的五孔橋,進入陵區(qū),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條寬十余米、長5華里的神道貫穿陵區(qū)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樓、七孔石拱橋、石像生、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寶頂?shù)纫幌盗薪ㄖ褪窨?。隆恩殿建造精美壯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黃瓦頂,木結(jié)構卯榫對接。明柱瀝粉貼金包裹,殿頂有旋子彩畫,梁枋裝飾金線點金,枋心彩畫“江山統(tǒng)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調(diào)和,殿宇金碧輝煌。
昌陵是嘉慶皇帝的陵墓,位于泰陵西側(cè),于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建成,建筑形式與泰陵大同小異,規(guī)模并列。從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寶城,一應俱全,但昌陵的寶城比泰陵還高大。隆恩殿里,用貴重的花斑石砌墁,黃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紋,光彩耀目,滿殿生輝,素有“滿堂寶石”之稱。嘉慶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絕妙無比,可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相媲美。
道光皇帝的慕陵,原建于東陵寶華峪。陵建成后的第二年,發(fā)現(xiàn)地宮浸水,道光大怒,并責罰選陵和營陵的官員,下令把陵墓拆除,后遷西陵建陵。兩次建陵,耗白銀440萬兩。慕陵規(guī)模較小,沒有大碑樓、神道、石像生、方城、明樓等建筑。但隆恩殿的建筑卻別具一格。它完全用楠木建成,一律本色,不飾彩繪。梁枋、隔窗和門窗上,以及天花板每個小方格內(nèi),都有雕龍。龍群設計新穎,雕刻玲瓏剔透,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造成“萬龍聚合,龍口噴香”的氣勢。
光緒皇帝的崇陵,在泰陵東南5公里,是我國帝陵中最后一座,建于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崇陵當時還未建成,到1915年才完工。光緒在位期間,未營建陵墓,死后才建這座陵寢。陵區(qū)范圍和建筑規(guī)模都較小,沒有大碑樓、石像生等建筑,但排水系統(tǒng)較完善。隆恩殿的木料,均采用異常珍貴的、質(zhì)地堅硬無比的鐵力木,被譽為“銅梁鐵柱”。殿內(nèi)彩繪鮮麗,殿前的龍鳳石,雕刻精巧,有立體感。因崇陵建成到現(xiàn)在才90多年,保存比較完整。
清西陵是我國現(xiàn)存龐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資料,在建筑科學和文化藝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也是發(fā)展旅游事業(yè)的寶貴資源。____年初,清西陵被列為國家最高級別的“4a”級旅游景區(qū)。
西陵導游詞 模板3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2992個字,預計閱讀時長8分鐘,有229位用戶喜歡。
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好!俗話說的好:我是可愛的點點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我是可愛的點點,現(xiàn)在流行的說法就是我是可愛的點點百年修得同車行我是可愛的點點,我們大家今天在同一輛車里可是百年才修得來的緣分啊,真是榮幸,榮幸!古人名言我是可愛的點點活到老,學到老我是可愛的點點,那這里呢,首先咱們也要學習一下我是可愛的點點三個代表我是可愛的點點:第一,我謹代表天馬旅行社全體員工熱烈歡迎大家參加本次快樂之旅,第二,我謹代表大家即將前往的西陵峽景區(qū)對大家表示歡迎;第三個代表呢就是代表咱們的司機師傅和我本人對大家表示歡迎了
西陵峽西起香溪口,東至南津關,歷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灘多水急、行舟驚險而聞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經(jīng)過對川江航道的多年治理和葛洲壩水利工程建成后,水勢已趨于平緩,然綺麗景觀如舊。
西陵峽西起秭歸縣香溪河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全長76公里, 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稱)的西邊,故叫西陵峽,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自上而下,共分4段:香溪寬谷,西陵峽上段寬谷,廟南寬谷,西陵峽下段峽谷。沿江有巴東、秭歸、宜昌3座城市。 西陵峽可謂大峽套小峽,峽中還有峽,如破水峽、兵書寶劍峽、白狗峽、鎮(zhèn)山峽、米倉峽、牛肝馬肺峽、燈影峽等等。西陵峽兩岸有許多著名的溪、泉、石、洞,屈原、昭君、陸羽、白居易、元稹、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寇準、陸游、馮玉祥等眾多的歷史名人都在這里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名篇詩賦。
西陵峽以灘多水急著稱,著名的新灘,崆嶺灘等,這些險灘,有的是兩岸山巖崩落而成,有的是上游砂石沖積所致,有的是岸邊伸出的巖脈,有的是江底突起的礁石。灘險處,水流如沸,泡漩翻滾,洶涌激蕩,驚險萬狀。
西陵峽為三峽最險處,礁石林立,浪濤洶涌,兩岸怪石橫陳,灘多流急,峽北的秭歸為屈原的故鄉(xiāng)、相鄰有漢代王昭君的故里。
兵書寶劍峽向東過新灘不遠,江北有巖壁,上有兩塊重疊下垂的褚黃色巖石,一塊形似牛肝,一塊形似馬肺,故名牛肝馬肺峽。牛肝和馬肺其實都是地下水中的碳酸鈣沉積形成的鐘乳石。如今牛肝還完整,而馬肺則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入侵的英國軍艦轟掉了下半部,使馬肺殘缺不全。后來郭沫若游經(jīng)三峽時在《過西陵峽二首》中又以我是可愛的點點兵書寶劍存形似,馬肺牛肝說寇狂。我是可愛的點點來遣責英帝國主義侵略我國大好河山的罪行。
蓮陀至南津關間有燈影峽及黃牛峽。燈影峽峽壁明凈,純無雜色。兩邊云鬢凝翠、飛泉漱玉。崖壁映入江水,靜影澄碧。若夜晚過峽,月懸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美景異常,所以又稱明月峽。燈影峽的一大絕景就是每當夕陽西照,晚霞透襯崖頂?shù)乃膲K象形石就象燈影戲(皮影戲)劇中《西游記》中的唐僧師徒四人,燈影峽由此而得名。
過了燈影峽后行不多久,便可望見一排陡峭的石壁。它高聳于郁郁蔥蔥的群峰之上,俯瞰著波濤洶涌的激流。絕壁下九條蜿蜒下垂的山脊,宛如九龍下水,氣勢十分雄偉壯觀。那橫空的石壁就是黃牛巖,河谷便是我是可愛的點點黃牛峽我是可愛的點點。
與燈影峽相比,黃牛峽兩岸山勢高聳,巖形粗獷多變。這里是有代表性的震旦紀地質(zhì)斷層。至今在黃牛峽中仍可找到魚類化石、三葉蟲化石及其它海洋生物化石,它記錄了三峽數(shù)億年來的滄海桑田的變化。
以前,黃牛峽這段的江面上水急礁多,船行至此,必須小心翼翼。若是逆水,則更是進展緩慢。往往舟行數(shù)日,還可望見黃牛巖。于是世代流傳下《黃牛謠》我是可愛的點點朝發(fā)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我是可愛的點點李白過此,也曾賦詩我是可愛的點點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復三暮,不覺鬢成絲。我是可愛的點點當然,這是過去了。 在黃牛峽南岸的黃牛山下,矗立著一座紅墻黃瓦,金碧輝煌的古建筑,這就是三峽中最大最古老的建筑—黃陵廟。黃陵廟原名我是可愛的點點黃牛祠我是可愛的點點,三國時,諸葛亮入蜀,路過黃牛峽,見廟宇殘破,便出資重修一新,還為此書《黃牛廟記》。
西陵峽:名峽薈萃聚西陵 西陵山水天下佳
我是可愛的點點秭歸勝跡溯源長,峽到西陵氣混茫。屈子衣冠猶有冢,明妃脂粉尚流香。兵書寶劍存形似,馬肺牛肝說寇狂。三斗坪前今日過,他年水壩起高墻。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lián)翩豬與猴。峽進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已歸東土清涼界,應懲西天火焰游。五十年來天地改,渾如一夢下荊州。我是可愛的點點
這是郭沫若在時隔五十年再游西陵峽后寫下的《過西陵峽》這首詩,作于1961年。詩中描繪了西陵峽壯美的風光,囊括了峽中的著名景觀。
西陵峽因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西起巴東官渡口,東止宜昌南津關,全長120千米,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也是自然風光最為優(yōu)美的峽段,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為此留下了我是可愛的點點西陵山水天下佳我是可愛的點點的千古名句。 西陵峽分為四段:香溪寬谷、西陵上段峽谷、廟南寬谷和西陵峽段峽谷。其中香溪寬谷長約45千米,谷中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等名景,廟南寬谷長約 33千米,谷中有燈影峽、黃牛峽等名景。峽內(nèi)風光明麗,雄偉壯觀,兩岸峰巒高聳,夾江壁立,峻嶺懸崖橫空,奇石嶙峋,飛泉垂練,蒼藤古樹,翳天蔽日。
西陵峽中的宜昌段,西起秭歸香溪,東至宜昌南津關,全長76千米,這里山奇水秀,峽中有峽,峽峽相連,尤其是號稱我是可愛的點點西陵四峽我是可愛的點點的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更是風光奇異,聲明遠播。
燈影峽位于湖北宜昌縣西南部,長江三峽西陵峽石牌以西。因峽東南岸象鼻山頭屹立著兩塊奇石,形似《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師徒二人。每當晚霞透射峰頂時,由遠處望去,似燈影搖曳,故名燈影峽。燈影峽又名明月峽、扇子峽,是因峽內(nèi)巖壁多呈銀白色,宛如明月,故名明月峽;因南岸扇子巖重山壁立如扇,故名扇子峽。
長江東流至此折向南流,峽谷呈南北向彎月形。上起南沱,下至石牌,長8公里,峽谷相對高度500-600米。峽內(nèi)石灰?guī)r結(jié)構,形成陡崖峭壁,奇峰異石遍布林立。北岸峽壁石灰?guī)r頁巖平臺的接觸帶,清泉四溢,從陡壁
跌落,形成許多飛流直下的瀑布,景象萬千,蔚為壯觀,素有我是可愛的點點無峰非峭壁,有水盡飛泉我是可愛的點點之說。沿江兩岸植物資源豐富,山麓緩坡處多柑桔林,山背后的金剛山,為名茶我是可愛的點點金剛銀針我是可愛的點點的產(chǎn)地。
兵書寶劍峽位于長江三峽西陵峽西段,湖北省秭歸縣境內(nèi)。西起香溪河口,東止新灘。長約5千米,江面最窄處近100米,沿岸巖壁主要由石灰?guī)r構成。因峽北岸崖壁石縫中有古巖棺葬的匣狀遺物,形似書卷,相傳是諸葛亮藏的兵書,其下有一塊巨石直立似劍,插入江中,傳說是諸葛亮藏的寶劍,故名兵書寶劍峽。又因我是可愛的點點書卷我是可愛的點點其色似鐵,又名鐵棺峽。傳說諸葛亮曾經(jīng)在此駐兵屯糧,亦稱米倉峽。
據(jù)南宋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載,因我是可愛的點點兩岸壁立,白石隱現(xiàn),狀如白狗我是可愛的點點,故又名白狗峽。過去江中礁石密布,險象環(huán)生,航行十分艱難??菟诤降缹拑H60余米,逆水船需絞拉過灘。沿岸奇峰綿延競拔,絕壁千尋。緩坡處多茂密的柑桔林。境內(nèi)有屈原大夫祠、太公釣魚石、玉虛洞、月亮洞等著名景點。
牛肝馬肺峽位于長江三峽西陵峽西段,湖北秭歸縣境內(nèi)。為西陵峽中著名的險灘之一。因北岸巖壁有兩團四、五塊赫黃色巖石重疊下垂,一塊形如牛肝,一塊狀似馬肺,故名牛肝馬肺峽。此峽處于新灘和廟河之間,長9.5千米。江面最窄處約百米,主要由石灰?guī)r構成。峽中峭壁對峙,奇峰突兀,巖壁間飛瀑高懸,林木蔥郁。
西陵導游詞 模板4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1800個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有290位用戶喜歡。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長江三峽游覽觀光!我們今天將要游覽的是西陵峽口風景區(qū)。
西陵峽口風景區(qū)位于燈影峽與三峽大壩之間,橫跨西陵峽兩岸,交通便捷,從宜昌市或三峽大壩出發(fā),陸路經(jīng)宜蓮公路,水路經(jīng)長江黃金水道均可到達,同時,乘輪渡過江,還可到達南岸的石牌和三峽極頂風景區(qū)。西陵畫廊由我是可愛的點點永遠的西陵峽我是可愛的點點峽谷風光、江南三把刀、江北的仙人橋和地質(zhì)公園、西陵峽沿江棧道組成。它以峽谷風光、地質(zhì)公園為特色,是開展地質(zhì)科考、書畫觀摩、觀光攬勝、徒步游三峽等旅游活動的絕佳之地,主要景觀有震旦紀、寒武紀世界標準地質(zhì)剖面、世界華人三峽石刻、仙人橋、天柱山、三把刀等。
西陵畫廊是整個三峽中最為神奇壯麗的峽谷,因而北宋領袖歐陽修留下了我是可愛的點點西陵山水天下佳我是可愛的點點的千古絕唱,陳毅元帥也寫有我是可愛的點點三峽天下壯,請君乘船游,西陵甲三峽,忘返興猶稠我是可愛的點點的豪邁詩篇。三峽大壩竣工后,從三峽大壩到葛洲壩之間長38公里的西陵峽段將是唯一不被淹沒的峽谷,將保持原汁原味的峽谷風光,是永恒的三峽風光,是尋夢三峽的樂園。西陵畫廊北岸蓮沱一帶的寒武紀、震旦紀地質(zhì)剖面,是20世紀20年代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發(fā)現(xiàn)并命名的,是全國三大典型地質(zhì)剖面之一,揭示著地球遠古的奧秘。
仙人橋是西陵峽風光的最佳觀景點,其附近的峽谷段是三峽最窄處,兩岸峽谷壁立千刃、幽深谷底驚濤拍岸,是體味三峽雄奇風光的極佳地段。仙人橋原名天生橋,位于江北岸懸崖上,它三面絕壁,一面臨江,在兩山之間,凌空飛架,險峻奇特之至,傳說是天上的仙女與凡間樵哥一同升天時,仙女裙帶化成的彩橋。我是可愛的點點仙人橋上白云封,仙人橋下水洶洶,行舟過此停橈問,不見仙人空碧峰我是可愛的點點,宋代詩人田鈞當年途徑橋下,因山水兇險和不見仙女倩影而深為遺憾。而今,這里開發(fā)成為旅游區(qū),一個雕刻精美的仙女塑像鶴立于升天臺上,似在飄然升天,栩栩如生。站立橋上,上下百里西陵畫廊盡收眼底,但見云卷細浪,霧散輕紗,偌大長江,飄忽如帶,千輪萬舟,形如柳葉,真有白居易我是可愛的點點路穿天地險,人續(xù)古今愁我是可愛的點點的感受;放眼四周,美景如畫,東有石門天險,西有三把刀名峰,北有我是可愛的點點山勢嵯峨半插天我是可愛的點點的天柱山,南有明麗生輝的明月峽,令人目不暇接,心馳神往。
○嫘祖廟
船出西陵峽,遙望西陵山,在望娘坡前綠樹叢中,那一座黃瓦白墻的仿古建設就是嫘祖廟。嫘祖廟又名西陵山廟,占地1000平方米,高108米,為紀念黃帝正妃嫘祖而建,1993年重建于西陵山。
蠶絲在西陵。西陵地域遼闊,在黃帝時代西陵即諸史籍,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遠古西陵,即今以宜昌為中心含川東、鄂西、襄北、荊湘部分區(qū)域。西陵峽因西陵山而得名,西陵山地處長江中上游的結(jié)合部,是峽州(今宜昌)千古名山,在宋代王存所著《元豐九域志》中,西陵山被列為峽州六處古跡之首。
據(jù)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相傳黃帝在與蚩龍的爭斗中南下西陵后與當?shù)氐拇迮凶娼Y(jié)為夫婦。嫘祖秀麗聰慧,發(fā)明了養(yǎng)蠶、繅絲和紡織,與黃帝一起組織部落里的男女老少,男耕女織,共同創(chuàng)造了華夏古代文明,為開創(chuàng)中華基業(yè),盡心盡力,被后世尊為我是可愛的點點先蠶我是可愛的點點。每年農(nóng)歷3月15日,是嫘祖的生日,嫘祖廟舉行我是可愛的點點先蠶節(jié)我是可愛的點點,盛況空前。
嫘祖與黃帝結(jié)合,一統(tǒng)中華大業(yè),她日夜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她在伴隨黃帝南巡時,由于積勞成積,病逝途中,死于南岳衡山嫘祖峰前。黃帝敕封她為我是可愛的點點祖神我是可愛的點點、我是可愛的點點道神我是可愛的點點,人們又尊稱她為蠶農(nóng)和紡織行業(yè)的保護神。
嫘祖圣地西陵山。早在宋代就已銘文列為峽州古跡,明代西陵山已是古木參天,當時西陵山廟已形成相當規(guī)模。
古西陵山是祭祀軒轅黃帝正妃西陵之女嫘祖的圣地。而西陵山上的祖廟卻毀于 1940年6月的日本侵略軍的炮火。無情的歷史,記下了國土遭蹂躪、人民被屠殺、祖廟被炸毀的血海深仇,給我們提出了應當永遠牢記的我是可愛的點點落后就要挨打我是可愛的點點的警示。 1994年7月,西陵山風景區(qū)一期工程嫘祖廟建成。嫘祖廟,是紀念性建筑,占地925平方米,建筑面積1217.27平方米,從外看像似三層,實際四層,多層重檐,棱角刺天;從底層到頂端,高26.53米;24組風鈴,懸掛翹角,隨風飄動,傳響天外。共3頁,當前第1頁123<>
西陵導游詞 模板5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5218個字,預計閱讀時長14分鐘,有213位用戶喜歡。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長江三峽游覽觀光!我們今天將要游覽的是西陵峽口風景區(qū)。
西陵峽口風景區(qū)位于燈影峽與三峽大壩之間,橫跨西陵峽兩岸,交通便捷,從宜昌市或三峽大壩出發(fā),陸路經(jīng)宜蓮公路,水路經(jīng)長江黃金水道均可到達,同時,乘輪渡過江,還可到達南岸的石牌和三峽極頂風景區(qū)。西陵畫廊由“永遠的西陵峽”峽谷風光、江南三把刀、江北的仙人橋和地質(zhì)公園、西陵峽沿江棧道組成。它以峽谷風光、地質(zhì)公園為特色,是開展地質(zhì)科考、書畫觀摩、觀光攬勝、徒步游三峽等旅游活動的絕佳之地,主要景觀有震旦紀、寒武紀世界標準地質(zhì)剖面、世界華人三峽石刻、仙人橋、天柱山、三把刀等。
西陵畫廊是整個三峽中最為神奇壯麗的峽谷,因而北宋領袖歐陽修留下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絕唱,陳毅元帥也寫有“三峽天下壯,請君乘船游,西陵甲三峽,忘返興猶稠”的豪邁詩篇。三峽大壩竣工后,從三峽大壩到葛洲壩之間長38公里的西陵峽段將是唯一不被淹沒的峽谷,將保持原汁原味的峽谷風光,是永恒的三峽風光,是尋夢三峽的樂園。西陵畫廊北岸蓮沱一帶的寒武紀、震旦紀地質(zhì)剖面,是20世紀20年代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發(fā)現(xiàn)并命名的,是全國三大典型地質(zhì)剖面之一,揭示著地球遠古的奧秘。
仙人橋是西陵峽風光的最佳觀景點,其附近的峽谷段是三峽最窄處,兩岸峽谷壁立千刃、幽深谷底驚濤拍岸,是體味三峽雄奇風光的極佳地段。仙人橋原名天生橋,位于江北岸懸崖上,它三面絕壁,一面臨江,在兩山之間,凌空飛架,險峻奇特之至,傳說是天上的仙女與凡間樵哥一同升天時,仙女裙帶化成的彩橋。“仙人橋上白云封,仙人橋下水洶洶,行舟過此停橈問,不見仙人空碧峰”,宋代詩人田鈞當年途徑橋下,因山水兇險和不見仙女倩影而深為遺憾。而今,這里開發(fā)成為旅游區(qū),一個雕刻精美的仙女塑像鶴立于升天臺上,似在飄然升天,栩栩如生。站立橋上,上下百里西陵畫廊盡收眼底,但見云卷細浪,霧散輕紗,偌大長江,飄忽如帶,千輪萬舟,形如柳葉,真有白居易“路穿天地險,人續(xù)古今愁”的感受;放眼四周,美景如畫,東有石門天險,西有三把刀名峰,北有“山勢嵯峨半插天”的天柱山,南有明麗生輝的明月峽,令人目不暇接,心馳神往。
○嫘祖廟
船出西陵峽,遙望西陵山,在望娘坡前綠樹叢中,那一座黃瓦白墻的仿古建設就是嫘祖廟。嫘祖廟又名西陵山廟,占地1000平方米,高108米,為紀念黃帝正妃嫘祖而建,1993年重建于西陵山。
蠶絲在西陵。西陵地域遼闊,在黃帝時代西陵即諸史籍,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遠古西陵,即今以宜昌為中心含川東、鄂西、襄北、荊湘部分區(qū)域。西陵峽因西陵山而得名,西陵山地處長江中上游的結(jié)合部,是峽州(今宜昌)千古名山,在宋代王存所著《元豐九域志》中,西陵山被列為峽州六處古跡之首。
據(jù)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相傳黃帝在與蚩龍的爭斗中南下西陵后與當?shù)氐拇迮凶娼Y(jié)為夫婦。嫘祖秀麗聰慧,發(fā)明了養(yǎng)蠶、繅絲和紡織,與黃帝一起組織部落里的男女老少,男耕女織,共同創(chuàng)造了華夏古代文明,為開創(chuàng)中華基業(yè),盡心盡力,被后世尊為“先蠶”。每年農(nóng)歷3月15日,是嫘祖的生日,嫘祖廟舉行“先蠶節(jié)”,盛況空前。
嫘祖與黃帝結(jié)合,一統(tǒng)中華大業(yè),她日夜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她在伴隨黃帝南巡時,由于積勞成積,病逝途中,死于南岳衡山嫘祖峰前。黃帝敕封她為“祖神”、“道神”,人們又尊稱她為蠶農(nóng)和紡織行業(yè)的保護神。
嫘祖圣地西陵山。早在宋代就已銘文列為峽州古跡,明代西陵山已是古木參天,當時西陵山廟已形成相當規(guī)模。
古西陵山是祭祀軒轅黃帝正妃西陵之女嫘祖的圣地。而西陵山上的祖廟卻毀于
1940年6月的日本侵略軍的炮火。無情的歷史,記下了國土遭蹂躪、人民被屠殺、祖廟被炸毀的血海深仇,給我們提出了應當永遠牢記的“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
改革開放,國運昌興,宜昌人民經(jīng)過深入考證,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就提出了恢復西陵山景區(qū),建立嫘祖紀念館的動議,跨入九十年代后,對西陵地域和西陵之婦的考證工作日趨深入,并在報刊雜志上開展了充分討論,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態(tài)勢,達到了愈辯愈有,對壘雙方雙贏局面。在充分討論、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完善了西陵風景區(qū)建設規(guī)劃,并于1993年2月正式破土動工。
1994年7月,西陵山風景區(qū)一期工程嫘祖廟建成。嫘祖廟,是紀念性建筑,占地925平方米,建筑面積1217.27平方米,從外看像似三層,實際四層,多層重檐,棱角刺天;從底層到頂端,高26.53米;24組風鈴,懸掛翹角,隨風飄動,傳響天外。
現(xiàn)在我們就來到了嫘祖廟的一樓,這里是瞻仰嫘祖殿堂。大殿頂端,有精工彩繪、富麗堂皇的龍鳳呈祥圖案,其下有8組16個斗拱、28只丹鳳,代表炎黃子孫遍布五湖四海,四面八方。跨進大門檻,仰頭即可看見象征富麗的牡丹花,表示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彩繪荷藕溢出清香,代表華夏兒女的人品高尚。殿堂正中,供奉著嫘祖塑像,這尊塑像高6.3米,是根據(jù)明代以前繪制嫘祖圖像,經(jīng)重慶美院再創(chuàng)作而成的。嫘祖手拿蠶繭正在抽絲,兩個侍女,一個手捧金梭,另一個獻出的是絹綢。嫘祖慈祥端莊,宛如正在教民蠶傳授藝主。
嫘祖廟一期工程完工后,迎來了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和宜昌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舉辦的全國第一次嫘祖文化研討會在宜昌召開,來自北京、湖南、四川、湖北的60多位學者、專家云集西陵山,從不同學科深入研究嫘祖,發(fā)掘線帛文化,以大量的文獻事實,雄辯地確認宜昌是遠古西陵歷史地位。
今日嫘祖紀念館,已成為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宣傳科學文明的教育陣地。當人們走近館前廣場,嫘祖紀念館和黃帝、嫘祖塑像將映入眼簾。拾級而上,雙亭榭式碑廊,將向您敞開胸襟,銘石碑文將向您敘述千古歷史;走出碑廊,廟前左邊豎立著雷潔瓊女士在1994年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題寫的《中華民族之母嫘祖》手跡。右邊立著的是一方廟字碑,以《說文解字》引文,注釋了嫘祖乃民俗廟、祭祖之廟。
再拾級而上,在“人文初祖”橫額下,寫著西陵山人的七字集聯(lián):
上聯(lián)是:軒轅宏恩比宇宙,
下聯(lián)是:嫘祖浩績貫乾坤。
這幅楹聯(lián),以宏恩比宇宙,浩績貫乾坤,肯定了嫘祖與黃帝齊名的始祖地位。
步入瞻仰亭,一副長聯(lián)躍入眼簾。
上聯(lián)是:桑綠四野衣被萬民偉哉斯功煌煌嫘祖華夏圣母;
下聯(lián)是:絲連九州跡耀千載榮兮茲土燦燦元妃楚峽蠶娘。
贊頌了嫘祖的歷史功績,寫明嫘祖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為人類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在后殿壁照,藏一幅精工制作的黃帝嫘祖桑蠶圖,這是一幅仿銅壁畫,古樸典雅,畫面人物,栩栩如生。
登上二樓,我們就步入了嫘祖業(yè)績展。在“人文嫘祖”“先蠶嫘祖”西陵蠶絲源遠流長“西陵圣跡”四個板塊中,您將看到宜昌學者、專家、實際工作者,在嫘祖課題、西陵考證的研究工作中,十多年來,持之以恒,團結(jié)奮進,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他們以實事地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用事實說話,文獻作證,糾正了《水經(jīng)注》作者酈道元,將黃州“西陽”誤刻為“西陵”和唐代文人張守節(jié)、徐廣在《史記》注釋中,誤引、誤注所造成千古大錯,從而再一次確認了宜昌是遠古西陵的歷史地位。
當您走出三樓歌舞廳,您將卷進歡樂浪潮,融入《嫘祖頌》的樂曲聲之中,采桑、織帛、相逢、復見四個片斷的歌舞表演,將把您從遠古引向現(xiàn)實,您在歡快、動情的樂曲聲中,將情不自禁地走向嫘祖,敬獻鮮花,您的行動正好表達了炎黃子孫對先祖的一片虔誠之心。
當您走上四樓,您會看到“僭僭覽勝”的標牌。“僭樓”低矮,視野難展,人所共見,而嫘祖紀念館置僭樓覽勝,正是其獨道之處,在僭樓,您不僅可以領略“舉目看三峽,俯首眺葛州,四十佳景首尾占,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奇觀美景,還能看到宜昌從遠古西陵走向現(xiàn)代文明的腳印。
從僭樓下來,經(jīng)過火鳳凰虛彌廟,穿過桃李林、桂花林走進西陵陶苑,在這里,您既可以看到“古龍窖”,還能看到制陶專家用現(xiàn)代電窯向您傳授制陶技藝,提示古陶奧秘。
○桃花村
過嫘祖廟,前行不遠,便到了桃花村。桃花村原名桃樹坪,占地123畝,植被覆蓋率98%以上,以桃花為景觀樹種。這里植有桃花47個品種,共4000余株,其中包括國內(nèi)外珍稀品種紅碧桃、白碧桃、撒金碧桃等,生產(chǎn)期前后錯落,以野生桃開花最早,依此是自生桃、果桃、觀花桃,呈此起彼伏之勢。陽春三四月,滿園桃花盛開之時,游覽桃花村,觀賞桃花勝景,眺望西陵峽中和葛洲大壩,乘龍鳳船暢游長江,別有一番情趣。園內(nèi)建有昭君園,有龍鳳船、昭君池、泉水音、壽字碑、昭君渡、思鄉(xiāng)橋等景點23處。相傳,公元前一世紀中葉西漢元帝時,南郡秭歸(今興山縣)村女昭君應選入宮,乘龍鳳船途經(jīng)夷陵,曾留連于此,故又名昭君園。
○白馬洞
出桃花村西大門,便到了白馬洞。拾級而下200米,便到了“長江三峽起始點”,臨江而視,西陵秀色映入眼簾。再往前行約200米,便到了白馬洞口。白馬洞全長1900米,洞口位于山腰的崖壁之上。奇的是一泓清流從洞中流出,在洞口門外集成一小泊。游人乘舟一葉,蕩入洞中,初入時,洞口狹窄,愈行愈見開闊,舟行200米后,水盡岸現(xiàn)。步行洞中,入之愈深,見之愈奇。洞體分5層,重重疊疊,交錯延伸,穹頂溶石變幻千姿百態(tài),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層主洞尾部陡壁上,有一組雪白的巨大鐘乳石貼壁而掛,它銀鬃高聳,四蹄欲奔,恰似一匹栩栩如生的“白馬”。傳說它就是助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的白龍馬,因依戀峽口美景而客居于此,白馬洞故此得名。走出白馬洞,眼前一泓碧波蕩漾,便是幽幽下牢溪,隔溪相望的便是三游洞。
○下牢溪
這條溪流就是下牢溪。下牢溪全長26.7公里,溪兩岸峰巒橫峙,上合下開,溪水清澈碧透,曲折奔流,水石相擊,如琴鳴磐奏,葛洲壩竣工以后,回水使下牢溪水位提高20米,是消夏避暑,游泳健身的好去處。
或許很多人覺得下牢溪這個名字很奇怪,為什么要叫這么個名字呢?相傳遠在上古時代,大禹的父親治水時曾將一條興風作浪屢釀水患的孽龍用鐵鏈牢牢的關鎖在這里,所以人們就稱這條溪為下牢溪?,F(xiàn)在大家明白為什么叫這個名字了吧?
○三峽蹦極
車行下牢溪大橋,橋右側(cè)就是五洲休閑娛樂園的三峽蹦極項目,是國內(nèi)僅有的八家之一,高61米居全國之首。蹦極起源南太平洋島瓦努阿圖的一種成人儀式,它真正發(fā)揚光大是在新西蘭,并于1988年首次向社會公眾展示高空懸跳。1997年蹦極跳傳入中國。試想,一個人(或兩個人)從20多層樓頂往下跳的感覺,實屬一種戰(zhàn)勝自我,挑戰(zhàn)極限的經(jīng)歷,但有驚無險。
○三游洞
過下牢溪大橋不久,我們便來到了三游洞景區(qū)大門。
三游洞位于宜昌市區(qū)西北十公里西陵山北峰的峭壁間,背靠長江,面臨下牢溪,三面環(huán)水,一面連山,洞景奇絕,山水秀麗,宛如一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西陵峽口。
三游洞命名的由來,可追溯到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這一年,大文學家白居易、白行簡(白居易之弟)和元稹在彝陵(今宜昌市)不期而遇,結(jié)伴至此洞尋幽探,賦詩遣興,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以記其事,此即“前三游”。北宋嘉元年(1056年),大文學家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進京赴試,途經(jīng)彝陵,也慕名至此洞一游,并賦詩遣興以記其事,此即“后三游”。除蘇氏父子外,北宋另兩位大文學家歐陽修、黃庭堅及南宋大文學家陸游,都曾來此洞暢游,并留有墨跡。從此,三游洞聲名益振。成為文人騷客向往的勝地。
○龍泉洞
走出三游洞,大家請看公路對面那便是龍泉洞,因大禹治水降龍于此而得名。沿途可游覽龍泉山石林、神龜下山、臥龍山門、藏珠洞、鹿柏迎賓、斷江廳、龍池飛泉等景點,最后達到龍泉洞口。
龍泉洞寬3.3米,高30余米,全長513米,由龍舌橋進入洞口,沿途參觀塔林宮、瑤池宮、瀑布宮、萬壽宮、水晶宮。五宮景色各異,有龍肝、龍肺、龍刺、石鼓、玉柱、石筍等奇石,潭水澄碧,泉水涌流,天然宮殿頂鐘乳石懸掛,宛如一盞玲瓏剔透的宮燈,洞奇景美,是一大自然景觀。
○仙人溪
從龍泉洞出,乘車沿宜蓮公路走約10分鐘路程,便到仙人溪。仙人溪是西陵峽口的一條幽谷,溪長6.8公里,傳說曾有仙女在溪澗沐浴梳妝,故稱仙人溪。仙人溪有峰險、石怪、洞異、瀑碧、霧多六絕,溪內(nèi)滿目翠綠,有各種樹木100多種,各種動物30余種,森林覆蓋率幾乎100%,空氣中的芬多精特別豐富,具有滅菌作用,對治療疾病有良好的效用,是進行“森林浴”生態(tài)旅游的好去處。仙女索道全長888米,高低落差123.8米,吊有64把雙人座椅,一次可帶128人,1994年9月16正式對外開放,是宜昌市第一條旅游索道。乘坐索道下探溪谷,沿溪一路下行,可見三瀑(銀河瀑布、三疊瀑布、仙女瀑布)、四潭(玉女潭、攝身潭、碧影潭、纖夫潭)、一灘(蟲半殼灘)、一洞(仙鶴洞),最后抵達長江之濱。于此,可乘船回宜昌市,亦可乘船溯江而上,參觀游覽西陵峽沿岸景點。
出仙人溪,我們今天的西陵峽口游就到此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在旅游過程中對我的支持和配合!同時,歡迎大家的再次光臨!再見!
西陵導游詞 模板6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917個字,預計閱讀時長3分鐘,有146位用戶喜歡。
游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長江三峽游覽觀光!我們今天將要游覽的是西陵峽口風景區(qū)。
西陵峽口風景區(qū)位于燈影峽與三峽大壩之間,橫跨西陵峽兩岸,交通便捷,從宜昌市或三峽大壩出發(fā),陸路經(jīng)宜蓮公路,水路經(jīng)長江黃金水道均可到達,同時,乘輪渡過江,還可到達南岸的石牌和三峽極頂風景區(qū)。西陵畫廊由“永遠的西陵峽”峽谷風光、江南三把刀、江北的仙人橋和地質(zhì)公園、西陵峽沿江棧道組成。它以峽谷風光、地質(zhì)公園為特色,是開展地質(zhì)科考、書畫觀摩、觀光攬勝、徒步游三峽等旅游活動的絕佳之地,主要景觀有震旦紀、寒武紀世界標準地質(zhì)剖面、世界華人三峽石刻、仙人橋、天柱山、三把刀等。
西陵畫廊是整個三峽中最為神奇壯麗的峽谷,因而北宋領袖歐陽修留下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絕唱,陳毅元帥也寫有“三峽天下壯,請君乘船游,西陵甲三峽,忘返興猶稠”的豪邁詩篇。三峽大壩竣工后,從三峽大壩到葛洲壩之間長38公里的西陵峽段將是唯一不被淹沒的峽谷,將保持原汁原味的峽谷風光,是永恒的三峽風光,是尋夢三峽的樂園。西陵畫廊北岸蓮沱一帶的寒武紀、震旦紀地質(zhì)剖面,是20世紀20年代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發(fā)現(xiàn)并命名的,是全國三大典型地質(zhì)剖面之一,揭示著地球遠古的奧秘。
仙人橋是西陵峽風光的最佳觀景點,其附近的峽谷段是三峽最窄處,兩岸峽谷壁立千刃、幽深谷底驚濤拍岸,是體味三峽雄奇風光的極佳地段。仙人橋原名天生橋,位于江北岸懸崖上,它三面絕壁,一面臨江,在兩山之間,凌空飛架,險峻奇特之至,傳說是天上的仙女與凡間樵哥一同升天時,仙女裙帶化成的彩橋。“仙人橋上白云封,仙人橋下水洶洶,行舟過此停橈問,不見仙人空碧峰”,宋代詩人田鈞當年途徑橋下,因山水兇險和不見仙女倩影而深為遺憾。而今,這里開發(fā)成為旅游區(qū),一個雕刻精美的仙女塑像鶴立于升天臺上,似在飄然升天,栩栩如生。站立橋上,上下百里西陵畫廊盡收眼底,但見云卷細浪,霧散輕紗,偌大長江,飄忽如帶,千輪萬舟,形如柳葉,真有白居易“路穿天地險,人續(xù)古今愁”的感受;放眼四周,美景如畫,東有石門天險,西有三把刀名峰,北有“山勢嵯峨半插天”的天柱山,南有明麗生輝的明月峽,令人目不暇接,心馳神往。
西陵導游詞 模板7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1011個字,預計閱讀時長3分鐘,有275位用戶喜歡。
各位朋友:
我們馬上就要經(jīng)過被譽為我是可愛的點點江上長虹我是可愛的點點的西陵長江大橋了。也許各位曾聽說過美國的金門大橋,凡是到過美國的游客,都必到金門大橋參觀一番。
那么,若你到了三峽壩區(qū)也一定要過一過這座西陵長江大橋了,它猶如一道江上長虹鑲嵌于風光秀麗的西陵峽谷之中,成為溝通大江南北的交通要道。由于目前壩區(qū)正處于緊張的施工階段,這座橋梁也是封閉式管理,不允許行人通過,并且橋梁的兩端都有武警駐守。
橋梁樣式屬于第四代橋梁——懸索橋,它的特點是沒有橋墩,橋身承重由大家所看到的兩根鋼纜與橋兩端的兩個塔柱承擔,橋身可載重290噸。這兩根鋼纜每根造價1億元人民幣,每一根鋼纜由10010根英國進口的鍍鋅鋼絲所組成。
而橋兩端白色塔柱的海拔高程為1875米,僅比我們未來的三峽大壩高出25米,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得出來未來的大壩究竟有多高了。大橋全長1118.66米,我是可愛的點點8我是可愛的點點和我是可愛的點點6我是可愛的點點都是中國的吉利數(shù)字,反映了中國人民盼望吉祥的良好愿望,也希望大家今后好運多多。
橋面寬18米,兩側(cè)設有寬15米的人行道。也許各位已經(jīng)注意到了,這座橋的顏色為橘紅色。
那么為什么我們要將橋身的顏色定為橘紅色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橘紅色鮮艷醒目,有利于導航。
二、橘紅色代表了富貴吉祥。
三、宜昌市是全國有名的柑橘之鄉(xiāng),而這座橋正位于宜昌縣的三斗坪鎮(zhèn)。
工程最新進展及2005年工作目標
目前工程進展非常的順利,其中土建工程已完成80%;移民的總?cè)藬?shù)已突破100萬人,完成的投資約1300億元人民幣。截止目前,左岸電站廠房已有13臺機組并網(wǎng)發(fā)電,左岸電場最后一臺機組(9號機組)將于今年10月份投產(chǎn)發(fā)電。
2003年6月,三峽水庫蓄水后,水庫水質(zhì)總體保持在ⅱ類~ⅲ類;2004年水庫年入庫泥沙量已由建庫前的5.3億噸減為2.1億噸;庫區(qū)沒有因水庫蓄水而發(fā)生大的地質(zhì)災害。右岸三期工程全線突破135米高程,8月8日右岸首臺水輪發(fā)電機組蝸殼開始安裝。
2005年的工作目標是:三峽樞紐,移民工程計劃投資105億元(庫區(qū)移民約55億元)。至2005年底,三峽電站總裝機達910萬千瓦,計劃發(fā)電量約500億千瓦時,輸變電工程計劃投資50億元,再建我是可愛的點點八線,十一變,一直流我是可愛的點點,交流輸電線路1100公里,換流容量600萬千瓦。
庫區(qū)移民搬遷安置12.56萬人,復建房屋272.55萬平方米,搬遷工礦企業(yè)275家。大壩年底全線達到158米,以保證2006年汛期后水庫蓄水至156米。
進一步促進三峽右岸地下電站電力送出前期研究論證工作,推動三峽至上海直流輸電工程和三峽升船機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