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這個充滿古老韻味的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總會帶給我無盡的期待。記得小時候,媽媽會早早起床,忙碌地準備粽子。她用翠綠的粽葉包裹著糯米,里面藏著蜜棗或者咸蛋黃,那種香氣,至今仍然讓我垂涎欲滴。
那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掛上艾草,說是能驅(qū)邪避疫。我總是好奇地問:“媽媽,真的有用嗎?”媽媽總是笑而不答,只說這是傳統(tǒng),是習俗。我便信以為真,覺得那些艾草就像守護神一樣,保護著我們的家。
村里的孩子們會聚在一起,手腕上系著五彩絲線,比賽誰的更漂亮。我們還會舉行賽龍舟,盡管小小的木舟并不像電視上的那么壯觀,但那份歡樂和熱情,卻比任何一次都來得真實。
然而,有一次,我在作文里寫到:“端午節(jié),是紀念屈原的日子,他因為愛國投江,人們?yōu)榱瞬蛔岕~蝦吃掉他的身體,所以包粽子。”老師批改時,說我把原因?qū)懛戳?,應該是“為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所以包粽子”。我當時還挺不服氣,覺得自己的理解也沒錯,但后來還是接受了老師的糾正。
老師評語:
本文情感豐富,生動描繪了端午節(jié)的場景,尤其是對兒時記憶的描寫,富有生活氣息。但文中出現(xiàn)了輕微的病句和理解偏差,需要修正。
內(nèi)容亮點:
文章中對于端午節(jié)的個人敘事和生活細節(jié)描述得較為到位,情感表達自然,體現(xiàn)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優(yōu)化參考:
文章中關于端午節(jié)起源的描述存在錯誤,需要查閱資料進行修正。同時,可以加強端午節(jié)習俗的描述,使內(nèi)容更加飽滿。
批改后作文
家家戶戶門前掛起的艾草,象征著驅(qū)邪祈福,我曾天真地詢問其功效,母親微笑著告訴我,這是對傳統(tǒng)的尊重,對先人的懷念。而那些五彩絲線,是我們童年的驕傲,比拼的是創(chuàng)意,更是友誼的見證。
村里的龍舟賽,盡管簡陋,卻充滿激情。我們歡笑奔跑,忘卻了生活的瑣碎,那一刻,我們是自由的。
然而,我曾誤以為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包粽子是為了不讓魚蝦吃掉他的身體。后來,通過學習,我才明白,是屈原的忠貞感動了人們,人們用粽子祭祀,希望魚蝦食之,以免其身體受損。這次誤解,讓我更加敬佩屈原的高潔品質(zhì),也讓我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
作文寫作素材:
閱讀參考
建議多閱讀《楚辭》了解屈原,閱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系列書籍,加深對端午節(jié)習俗的理解。同時,可以通過《小學生作文選》學習如何更準確地表達個人經(jīng)歷和情感。
相關詩句
玉立風塵。光動黃銀。便談文、也到夜分。無人燭下,壁上傳神。記老婆心,寒士語,道人身。極意形容,下語難親。更萬分、無一分真。醉翁去后,往往愁人。愿滴山泉,銜丘冢,化龍云。——《行香子(次草窗憶古心公韻) 》 劉辰翁
1. 今朝端午節(jié),鍾山強饒舌。家無白澤之圖,妖怪自然消滅。滅,滅,夜行一任貪明月。
2. 赫奕蕤賓月,宮庭樂事頻。便從端午節(jié),排當過天申。
3. 善財童子採來親,大智文殊用得靈。今日青山端午節(jié),不勞拈出再施呈。